3)第267章 阳谋为上_贞观俗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改革也罢,宇文泰改革也罢,或杨坚改革也罢,关键就是上层统一思想,接下来就是做事了。

  对于开国的皇帝来说,他们推行改革其实阻力要小的多,关键还是决心和思路。

  找到好的改革新政,然后坚定决心,再任用有能力的官吏去执行,就可以了。

  廷议结束。

  李世民极为高兴,今天这廷议才是他想象中的模样,开的让人舒坦,不像前些天,每次开完廷议,他都想踹御案,想打人。

  皇帝特意留了秦琅议事。

  说是议事,其实也就是君臣两个坐在温暖的御书房里,闲聊。

  “这次科试,对于五姓子为首的山东士族子弟,一定要给我严格审阅,不能放那些浮夸无才者中选。”李世民恶狠狠的道。

  “陛下,这次考试在平康坊新建的贡院举行,每个考生一个单独的号房隔间,裸体搜身入内,衣物食物等全由贡院提供,吃喝拉撒在里面要呆满三天,考完九场才能出来。而考试完的卷子都会糊名并另由书吏誊写,阅卷的老师都是弘文馆、崇贤馆、国子监等有名的学士、博士们交叉阅卷,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

  李世民可不管这些。

  他现在就恶那些五姓七家为首的士族,所以不能容忍科举轮为这些士族子弟的进身之阶。

  “这个你来想办法。”

  秦琅只能道,“陛下,还是得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这样才不会落人口实把柄,要让人对结果心服口服。臣倒是有一策。”

  “快说!”

  “臣以为,过去朝廷重明经,明经科录取多,而士族子弟在经学上确实是有极大优势的,所以臣以为,可以从原来重明经科,改为重进士科。我们这次进士科可多录取士子,比如明经录三十,进士科可录三百,其它明法明算明字明医几科,也可都录三十或是录百人。”

  进去的科举,从隋朝时开始,科目极多,秀才啊、俊士啊、童子啊明经进士等等,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是录的不多。

  到武德年间,已经变成以明经科为主了,明经科则主要就是考对经学的理解了,这和明法明算明字明医等相同,算是一种专科考试了。

  但明法明字明算明医等其实不受重视,这些只是被视为是选拔吏人的途径。

  真正重视的还是明经,而又因为士族子弟经学传家,所以他们慢慢的就垄断了明经科了。相反进士科考的较杂,重诗赋、策问,所以士族子弟倒没什么特别优势。

  所以秦琅现在就提出,直接把进士科列为主科,录他个三五百的,明经科,则将之与明医明法等专科杂科列在一起,只录他个三五十的。

  这样一来,朝廷光明正大的就把士族子弟的优势取消了。

  你再怎么经学传家,我一科只取三五十,而进士科我取他三五百,十倍于你,寒门庶族地主子弟们,多是考进士科为主,那自然也就达成抑制士族子弟的目的了。

  这就是阳谋。

  不需要做弊什么的,一样能达成目的。

  以后就算士族子弟也来考进士科,起码也是同一条起跑线了,没有了经学传家上的天然优势。

  李世民听的大为赞赏。

  “你小子,果然是聪明,好,那就定这科进士科录取三百人,明经明法明医明算明字皆录三十,童子科也录三百。”

  秦琅拍马屁当然得拍到位。

  “臣以为省试录取之后,不定排名,最后再举行一场殿试,由陛下亲自主考,最后由陛下亲自定出排名。”

  “殿试不做黜落,只定排名。”

  李世民倒是听着挺新鲜的,不过上次有过一次主持和尚们殿试的经历,李世民对此倒是不反对。

  “很好,这次科试就全交给你了。”李世民拍了拍秦琅的肩膀。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