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0 魏老师的阴晴变化(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许秋想到的方法,是将溶剂添加剂DIO溶解到主溶剂氯仿中,得到混和溶剂,再把混合溶剂添加到有效层溶液中。

  比如,可以取900微升氯仿与100微升DIO混合,配制得到9:1的氯仿/DIO的混合溶剂。

  然后,在1毫升有效层溶液中,加入40微升的混合溶剂。

  这样就相当于约毫升溶液中,含有4微升的DIO,计算下来DIO的体积分数约为%。

  虽然它不是%,但至少是一个精确的数值。

  而且,这样的做法,全程不涉及低于20微升液体的量取,移液枪量取的误差会减小很多,因为当量取20微升以上的溶液时,可以使用活塞式的移液枪头,几乎没有溶液残留,对于高粘度的DIO溶液也是一样。

  缺点自然也是有的,混合溶剂中含有主溶剂氯仿,会略微稀释原来溶液的浓度。

  如果要追求完美,就需要大量的计算,规划好原溶液的浓度,以及混合溶剂的加入量。

  同样,也可以通过减小氯仿/DIO的比例共混比例,来降低这个问题的影响。

  比如,配制4:1的氯仿/DIO的混合溶剂,1毫升有效层溶液中,只需要加入20微升的混合溶剂,即可实现约%的DIO添加量,对原溶液浓度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很显然,DIO在共混溶液中所占比例越高,要达到同样的浓度,需要添加的量就越少。

  这就是一个平衡的问题。

  斟酌了一番后,许秋决定统一实验标准,把新标准确定为“9:1的氯仿/DIO的混合溶剂,原溶液浓度提升4%”。

  这样做,也许不会显著提升器件性能,但至少能够避免出现,模拟实验室中做出了高效率的器件,但是在现实中因为条件不确定,而无法重复出来的情况。

  许秋重新启动模拟实验室II,参照新的标准,吩咐模拟实验人员,开始优化他和学妹两人最高效率体系的器件加工条件。

  周一早上。

  许秋拿到了新的数据,基于他的三代8系列以及学妹的二代B4T-6系列3D-PDI受体的器件,最高效率分别为%和%,前值分别为%和%。

  “提升了%和%,马马虎虎吧。”

  “不过,再怎么说也是提高了一丢丢的,也没枉费我投入了几百的积分进去。”

  对于这个结果,许秋倒不是很意外,毕竟经过这番优化,实验条件并没发生太大的改变。

  效率数据的提升,单纯只是因为实验次数的增加,数据波动到更靠近边界的地方罢了。

  从统计学上来看,器件效率总体上是呈现正态分布的。理论上,只要实验次数够多,哪怕均值只有7%,也可能波动到8%、9%、10%。当然,能到9%、10%的概率可能近乎为0,但8%还是有机会的。

  话说回来,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