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 期刊编辑的工作(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下来,档次比较高的文章,就只剩下一篇基于ITIC分子结构进行改性的JACS工作。

  他们将ITIC中央D单元的一维线性共轭结构IDT和IDTT,变更为具有二维共轭结构PC和DTPC,末端的ICIN单元并没有改变。

  最终,得到两种名为PCIC和DTPCIC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这两种受体和PCE10给体材料结合的器件,最高效率可达10%以上。

  虽然器件的性能不是特别拔尖,但也算是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合成思路。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AlexK.-Y.Jen,这个人许秋还是有一些印象的,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名字比较有辨识度。

  另外,当初许秋看到Jen的某篇文章时,发现文章标题下面除了他以外的全部作者都是国内的。

  当时,许秋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国外的课题组,因此他的第一反应是:“莫不是这个老外有特殊的癖好,喜欢收集国内的学生?”

  然后仔细一看,Jen这家伙的工作单位居然是友校魔都交通大学,原来是特聘的外籍教师。

  虽然过去几年科研圈的总体趋势是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往国外跑,但也会有其他国家的人往国内跑的,就像国内有“美分”、“精美”的人,老外也有亲华的。

  当样本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具有各种各样想法的人。

  不过,在魔都综合大学,除了英语系以外,其他专业的外教数量还是比较稀少的。

  比如材料系就只有一个外教,而且还是挂靠在别人课题组名下的一个小老板,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余下的非富勒烯受体相关文献中,都是弱一区和二区的期刊。

  其中,基于ITIC分子结构进行改性的工作只有一篇,不过他们的效率没有做上来,只有8%,发在了JMCA上。

  另外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基于现有的商业化材料,比如ITIC系列材料,还有徐正宏的IDTBR系列材料,买回来混一混,搞一搞,效率方面也没有取得突破,集中在9%-11%。

  也因此,这些文章的档次都达不到一区顶刊的层次。

  看完全部文献后,许秋跑了趟218,和魏兴思商议再投一篇《焦耳》的想法。

  许秋侃侃而谈:“刚看到徐正宏的《焦耳》文章,他们……我们组现在陈婉清学姐在做的工作……《焦耳》期刊……因此,这个工作我觉得可以试着投一下《焦耳》。”

  “嗯……”魏兴思听完后,思考片刻,点头同意道:“可以先按照《焦耳》的格式写起来,等投稿前我把草稿直接发给《焦耳》的总编,让他帮忙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正常情况下,除了文章投稿时的CoverLetter外,编辑和投稿人之间是没有直接交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