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一章 很沉闷(1/5)_我就是大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呃,《梅兰芳》的剧情跟张俊生记忆里的差不多。

  原时空,张俊生对《梅兰芳》很期待,恺爷重回最熟悉的行业,又是梅兰芳,当然得去看看!

  只记得当时觉得太长,看到后面都快坐不住了,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冗长,缺乏带入感和抓人的点,极为普通的一部电影。

  可能当时没有女朋友陪着一起看吧…

  现在看来,前半部分拍得不错,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爷大唱对台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后半部分大失水准。

  据友人回忆,梅兰芳平常默默地在那里坐着,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会觉得眼前一亮。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黎名扮演的青年梅兰芳偏胖,且太过压抑、拘谨,眼神都不对,没有梅兰芳不卑不亢、风神潇洒的味道。

  蓄须明志,变卖家产也不同流合污、助纣为虐,日寇无可奈何,是梅兰芳先生传奇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影有些画蛇添足,虚构日军拔刀胁迫梅兰芳演出,表面上弘扬民族气节,实则不仅亵渎历史,还矮化了人物。

  导演说他一直想不通,抗战爆发之后,梅兰芳为何坚决不去重庆,而要一直留在上海。

  其实,他如果看了《梅兰芳传稿》,或许会茅塞顿开——梅兰芳是罕见的飞黄腾达而不忘故旧之人!

  穷困潦倒的父执之交、梨园旧识,甚至是破落了的捧过他场子的戏迷、票友,都是其念念不忘的感恩对象。

  “每逢严冬腊月,兰芳把孝敬他们的红色纸包儿(那里面的蕴藏往往超过他们几个月的收入)递过去时,你可看到那些老人们昏花的眼角内涌出丝丝的热泪,透过蓬松的白色胡须,滴到满是油渍子的破皮袍子上去。”

  其它剧团吃的都是开口饭,惟独梅兰芳1922年成立的承华社既养老又养小。

  至于他跟孟小冬的爱情故事,其实如果真的要按照史实来拍,效果更佳!

  绝不是简简单单看一场电影,梅置下另外的宅子,正式同居。

  孟在一次梅家的长辈葬礼时登门梅宅,结果被福芝芳拒之门外。

  孟小冬最终与梅兰芳黯然分手,梅还分了孟四万赡养费。

  孟小冬的第二个男人是杜月笙,跺跺脚整个上海滩也要跟着晃一晃的人物,也算是女性中的传奇。

  晚年孟小冬如古佛,冷冷清清地死在了台湾。

  这段著名的三角恋如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孟小冬的远走,嫁给黑道大哥。

  现实比电影中更精彩,电影中的的雨中漫步和同台表演多了几分浪漫的气息…

  毕竟有梅玖葆担任艺术顾问,他不可能允许梅兰芳跟孟小冬的私情被搬上大荧幕…

  ……

  电影结束,张俊生还有梁迷起身鼓掌…

  不管怎样,可以看出恺哥导演确实用心了,《梅兰芳》是以‘死别’、‘生离’、‘聚散’为主题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