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384章 新都城_策行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主要街道设立,尤其是秦淮两岸,市肆林立,是建业城最繁华的地方。相比之下,王宫的范围很小,主体限于石头城上,面积不到不到建业城的十分之一。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孙策重工商,抑王权。对在座的大臣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后者,孙策守君臣之限,主动削减王室规模,将后宫之数限定在十二,这大大缩减了王室开支,也缩小了王宫的规模。

  洛阳城则不然,南宫、北宫加起来占全城三分之一以上,后宫能容万人。如果不重新规划,沿用洛阳旧城,岂不是要走旧路?前贤以鲜血抗争了几十年的机会好容易成为现实,谁愿意再走回头路。

  张纮提出这个理由,立刻引发了所有人的共鸣,他们一致同意现有的洛阳城不适合做为都城,要进行大面积改造才行。于是,建业作为登基时的都城便作为定论。反正也就是几年的时间,没必要太纠结了。

  ——

  孙策同意了登基称帝,并州的谈判便顺利了。王柔等人也没什么特殊要求,他们愿意交出土地,接受新政,只要能依冀州例,保证五年以后,他们的利益有增无减,他们就满足了。

  并州号称八山一水一田,土地收入本来就不多,仅能糊口而止,孙策收走土地,还是为了避免世家囤积,保证口粮供应,世家交出土地,换取工商利益,对他们更有利。

  谈判由具体的人负责,孙策不参与,只是最后决断。谈判最初由蒋干负责,后来涉及到工商利益分割,虞翻便奉命介入。双方都有诚意,很快就拟出了草案。

  中间只发生了一点小冲突。

  王柔首先盯上了茶。他知道草原上的胡族如今喜欢饮茶,利润丰厚,冀州方向的茶生意控制在中山商人的手中,中山商人因此发了大财,他如果能够在并州方向的茶生意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太原王家很快就能积累大量的财富。

  甄像在孙策身边,消息灵通,得知王柔想染指茶生意,立刻通报了甄尧和甄宓。当初刚开始在会稽种茶时,甄宓曾参与投资,中山商人在打开草原市场时也出了大力气,并州人想分一杯羹,他们肯定不乐意。

  甄宓告到了孙策面前,孙策也觉得头疼,召来虞翻询问。虞翻倒是早有定计,他建议对茶叶实施配额,限量供应。中山商人前期付出大,占的配额可以多一些,并州人刚刚称臣,没什么贡献,配额不宜太多,以后根本实际情况每年调整,既能平息纷争,又能将主动权控制在手里。

  至于甄家,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不能太过份了。冀州、幽州方向的茶生意大半归了他们,总不能将并州方向也占了。一枝独大并非好事,不利于整体控制,会稽、丹阳的种茶户已经有意见了,说中山商人压低收购价,影响了他们的收入。

  孙策听出了虞翻的意思。经过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开展海上捕鱼的业务,甄家的财富暴增,已经引起不少人的嫉妒,他们自己也有些膨胀,什么都想插一手。这种风气不能助长,否则会引起非议。

  孙策决定征甄俨入朝,安抚甄宓。

  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