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文化人与骂人_反叛的大魔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等等。

  比如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由梁实秋批评鲁迅翻译的“硬译”问题而起,一直延伸到“文学的阶级性,人性论,新人文主义”,两人在报纸上你来我往,写了上百万字,这些文字被被人出了本书——《偏见集》。

  自由主意者的带头大哥胡适也参与过22次论战,不过胡适的文人气息更足,有些不知民间疾苦(也许是假装不知),不如鲁迅的辛辣讽刺。

  鲁迅骂起人来笔下毫不留情,这或许是鲁迅更招黑的一点。比如鲁迅讽刺胡适就是写的: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而胡适怎么说的,“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

  在到现在的文人撕逼,也绝大多数是长篇大论,比如龙应台写过一篇《啊!上海男人》,因为文中对上海男人多有调侃,当时在《文汇报》上刊出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无数上海文人写信打电话去报社撕逼。

  后面龙应台又故技重施写了篇《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又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论。

  所以说文人对于撕逼这种事情往往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清高,他们——其实是很热衷于撕逼的。

  这种风气从魏晋就开始了,当时清谈盛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

  其实也就是因为当时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大家聚在一起撕逼而已。

  网络兴起之后,文人撕逼之风更胜,举几个比较有名的,方舟子和韩寒,方舟子和罗永浩,方舟子和李承鹏。

  另外说一个不太著名的,郭德纲和他的徒弟曹云金。

  相声大师郭德纲,绝对是撕逼界的一把隐藏级BOSS,尤其那一句:“天涯犹在,不诉薄凉”,秒了现在一些文化人几条街,而摆事实,讲证据的曹云金实在道行差的太远了。

  另外大家还可以去看看郭德纲是怎么骂宋祖德,怎么骂周立波的。

  ————————————————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示,文化人骂人、吵架、撕逼都是长篇大论,基本不存在什么几句话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的,那就叫点评,意思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