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零三章我们的事业_帝国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切的联系。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很多人比罗七都惨,还欠着一辈子都还不上的高利贷的有的是。哪有钱来供孩子读书。

  困难的家庭各有各的的情况,一些家庭就算能支撑孩子念书,也不愿意花书本钱。男娃尚且如此,何况女娃。这也就是为何松江府的女校,至今收下来的学生不过三十人。这还都是出身大户人家的女娃娃。

  “当前希望工程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解决农村高利贷的问题。什么利滚利,驴打滚,借一次钱得还上一辈子,子孙后代还得跟着后面去还。在登州的时候,这些问题基本都解决了,我们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不解决低层农民生存压力的问题,在江南乃至全国推广义务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根据一个月的调研结果,工作组迫切的希望,能够借用官府的力量,割掉这个在广大农村长期存zài的毒瘤。”

  李平的汇报总结,第一刀就落在了宗族和民间高利贷上。认为这两个现象,严zhòng的阻碍了义务教育的推广,也严zhòng的阻碍了基层民生的改善。

  比起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次要的问题其实也很迫切,那就是民间的人口买卖现象。把人分成各种属性,并且终身制,这是封建王朝古来有之的弊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贱籍。明朝特色的还有匠户、军户、医、阴阳等等,这类人的户籍属于终身制,子子孙孙都得继续。

  义务教育在遭遇这一类人的时候,很难发挥作用。不是不想让孩子读书,而是就算是你读书有成,还得回来干这些活计,生下来就注定他们的职业了。

  陈燮在登州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很突出,当时的应对是提高这些人的生活待遇,杰出者解除匠户的籍贯,给一个小官做做。在辽东,陈燮是淡化处理,就当这些户籍制度不存zài。在南洋,陈燮直接废除了这些制度。但是在江南,这些制度依旧存zài,就算是在当今匠人的待遇大大提高的时候,照样解决不了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的现状。

  说实话陈子龙给这些年轻人吓着了,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实际上一直存zài,而且非常之尖锐。明朝的匠户制度进行过改良,但是匠籍没有改变,本质没变,其他再怎么变都没用。还有就是贱籍的问题,“臭秽不堪,辱贱已极”这是对贱籍的定位,而且不是一个朝代这么定位的。可以说整个大明,除了陈燮这里,没有人会去管他们(她们)的死活。顺便说一句,这两种户籍制度,在清朝被废除了。

  至于宗族权利和高利贷的问题,在陈子龙看来反倒没那么刺激了。年轻人们提出的问题,还有解决的方案,把陈子龙彻底的镇住了。

  “加强乡镇权利机构的建设,打击弱化宗族和民间士绅的权利,消灭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