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一十章扬州的“热情”_帝国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开海发财的地主老财,他们可真是不好惹的。丝绸、茶叶、瓷器,这些东西都是通guò开海卖出去的,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实际上已经是陈燮一伙的。

  最后对两淮盐商打击最大的是山东出的细盐。随着陈燮的总督三省而进入江南市场,这个就太要命了。盐商为何能发财?因为他们掌握了盐的价格,加上官商勾结,从朝廷到地方,有着巨大财力的盐商,想买通谁办不到?

  陈燮是什么人?如果是太平时节,山东的盐别说往江南卖了,就算是在山东本地销售,你都得掂量掂量,担心受到盐商的反扑。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很现实的事情。可惜陈燮是个军阀,是个借着战争的机会崛起的军阀。投入国内剿贼战争之前,陈燮在山东市场的运营,并没有让两淮盐商伤筋动骨,或者说他被忽视了。不就是一个山东的市场么?冒着得罪整个登州官场的危险去搞山东的盐场,得不偿失。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长江以北打成一片狼藉,盐商再爱银子,也得先保住小命不是?战争期间你跟军阀较劲,那不是找死么?

  等到陈燮在襄阳府一口气杀了两万多人之后,赫赫凶名成为了止小儿夜啼的法宝。想对陈燮下手的盐商群体,才意识到玩硬的没出路,只能走朝廷的路线。各种抹黑都来了,军阀、藩镇、有反意之类的谣言,很多都是出自盐商的授意。

  太平世界,一百个陈燮都被盐商发动整个大明的文官用口水淹死了。可惜陈燮崛起的时机是乱世,和平时期很好用的招数,一点都发挥不了作用。尤其陈燮显示出来的实力,皇帝都颇为忌惮,从最初的猜忌到后来的妥协,到信任和托孤,整个过程其实是陈燮不断为大明江山做出的贡献累积起来的。

  当然了,主要因素还是大明自身,军事上的无能和政zhì上的腐败,两者加一起,烘托出陈燮的强大能力和无人能撼动的实力。一度对陈燮颇为猜忌的朱由检,也想过动陈燮,可惜是投鼠忌器。不敢对陈燮下手,皇帝不下决心,下面再怎么闹都没用的。

  可以说伴随侧陈燮崛起的不仅仅是建奴的滚滚头颅和流贼的灰飞烟灭,还有扬州盐商的没落。战争时期,他们奈何不得陈燮,等到和平了,陈燮就更不是他们敢惦记的对象。就算有个别人想冒险,搞个专诸要离之类的段子,稍有风声都被盐商内部先灭了他。

  于是乎,两淮盐商对陈燮才仇恨值很高,即便是陈燮推出了咨议局和开海带来的红利分享,也不足以让仇恨消失。陈阁部途经扬州,知府谢大人要讨好陈燮,要求父老贤达去码头迎接一下阁部大人的座船,结果响应者寥寥无几。最好只好带着自己的手下官员,还有为数不多的本地士绅,带足了吹鼓手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