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章 恭亲王奕忻_光绪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系,那日并未在醇亲王府中见到他。(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他虽然是由慈禧太后任命,但也属是醇亲王的嫡系,本来对我是殊多怨恨,受慈禧手段的蛊惑,认为是我贪慕虚名而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但今日与恩佐一齐去醇王府磕头,这才知道一切真相。又受了恩佐的启发,特地来痛哭流涕的我表示效忠。

  (作者注:奕忻虽然后期名声不好,但是在早期实力极强,同治年间,慈禧数次想将他搞掉,但每次都遭到全体军机大臣及满朝官员的反对,到光绪年间,班底还剩多少,我无法详考,只能凭直觉去说了。而奕譞因为性格的原因,在光绪做皇帝后,立刻自断羽翼以防不测,两兄弟走的是不同的路子。慈禧是借着奕忻上位的,光绪后期则是羽翼丰满,重要党羽就是庆亲王,荣禄等。其中现在的载漪父子,后来因为义和团事情,洋人杀过来了,给慈禧搞死泄愤,也有讨好洋人的意思。所以,奕忻这一刻心伤奕譞之死,垂死一博。而且,奕忻自少自负,向来都认为这个国家应该是他的,所以他对于国家,有着一定的心疼。至于这里情节合理不合理,估计会有读者来骂我,俺先在这说明下我的浅见啦……恭亲王奕忻末年有“元夕独酌有怀宝佩蘅相国”一诗,末句曰:吟寄短篇追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其意甚明。)

  站在对面的,是庆郡王,瑞郡王以及几个贝勒贝子,比较而言,宗室中如果来文的,我们不是对手,来武的,则还有一拼之力,但是也是个两败俱伤之局。

  至于大臣们,翁同龢回说大臣们都甚少对此事说话,这些我都不在乎,关键是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举足轻重,我立刻写了一道手谕,示意李鸿章没有我的手谕,不能调动一兵一卒,让翁同龢亲自送去,不料他却死都不肯去找李鸿章,无奈之下,我只得找来载洸,让他找一个绝对忠心而且胆大心细的人去,如果李鸿章不奉谕旨,立刻就地正法!载洸领命而去,事后得知,他去找了恭亲王,恭亲王派了他的儿子载滢亲自去往天津监视李鸿章。奕忻还特别加了一道命令,如果情况紧急,必要时可以任何办法胁迫李鸿章率军进京勤王。而以以张之洞为首的地方督抚也纷纷上书,言说不可废帝之事,一时之间,朝野震动。(淮军及北洋,大致相当于李鸿章的私人军队,所以他是不能杀的,只能胁迫。)

  我的目光又落回到宫中,郎卫宿卫现在由慈禧的亲弟弟桂祥该管,而我的亲弟弟载洸入宫不久,虽然有过去老奕譞给他留下的底子,而奕譞之死也搏得了不少同情分,但是这也让不少人暗地里责怪我不懂得孝顺生身父亲,归根结底是慈禧责怪我的理由太正经了,生身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