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24章 424战争经济_我的第三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双手紧握着自己的钢枪,脸上的泥土和灰尘还有血水似乎都证明了他们从未有过退缩的想法。

  而就在前线胜负难料的时候,阿卡多却在鹿特丹会见了施佩尔这个在他心中耳熟能详的生产组织方面的天才。

  这个施佩尔是一个建筑师、工业力量整合的奇才,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即使是43年他才被希特勒任命为工业部部长,之后德国的军工生产效率最高的时期不是在战争爆发前期德**事实力最强的39、40、41、42年,而是在稀薄西山的44和45年!

  在日后的纳粹将帅的回忆录中,对于施佩尔组织的军工生产,许多人是盛赞有加的,认为德国最终战败与施佩尔没有多少责任,相反如果希特勒能够早一点任命施佩尔的话,也许德国可能会晚几年才会战败!

  在另一个时空中,整个二战时期,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外,德国对于占领区的资源和工业设施的利用率相当的低下,没有丝毫效率可言。而现在阿卡多面临的问题差不多也是如此。为了偿还米福券和政府国债形成的巨大经济黑洞,德国采用的方式是用战争转嫁给占领区。这就免不了要让购买国债以及认购米福券的大资本家与财阀们参与到战后利益的分配中来。

  而这种分配其实是效率低下并且及其损伤当地工业基础的。短视的中小企业会掠夺资源瓜分人力,用最快的方式回笼自己的资金,却无形中给德国的工业体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原本时空中,德国的工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原本就较美国低下,但是德国在西欧占领区的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的工业水平都比较发达,为什么德国人不去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而是将占领区的工业设施不断拆迁,将大量的熟练工人拉到德国做苦力呢?原因很简单――德国推行的种族政策还有短视的战争规划,还有更加重要的经济上的根本原因。

  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一直觉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轻而易举的在两年内结束:德国的军队用一顿早饭的时间征服了丹麦;5天之内就吞并了荷兰;18天干掉了比利时;20天不到就灭亡了波兰;6个星期就让法国从雄鸡变成了维希;所以当德国的百万大军闯入苏联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战争在1942年就会结束。

  最后的结果证明的德国人的短视和“一厢情愿”:一片废墟之上的英国丘吉尔伸出食指着中指比划了一个v字没有投降;拼光了500万部队的苏联斯大林也半点和谈的意思也欠奉;当然一直坐在轮椅上那个死瘸子赚够了钱之后又跳出来补刀这件事儿就别再提了――都怪日本人,去什么珍珠港啊!

  种族问题太深奥也太血腥了,这里就不深入剖析了,如此沉重的话题不符合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