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七章 劲韩之名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韩氏作为晋国卿士的一支崛起之后,领地虽然不断扩大,但铜矿一直较少,而且还属于晋国君主的专利。与之相反的是,铁矿和煤矿的数量众多,特别是获得宜阳之后,更拥有了一座非常容易开采的铁山。

  青铜器的口子被扎紧了,为了在残酷的卿士斗争中生存下来,韩氏便只能拼命以铁制兵器武装自己,无意之间竟发展出领袖群雄的冶铁技术。

  不止是韩氏,魏氏、赵氏的冶铁技术都非常发达,赵简子甚至筑了一个巨大的铁刑鼎,正是因为有了较为成熟冶铁技术作为支撑。

  当然,由于铁器容易氧化,不便保存,后世出土的铁制器械并不多,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铁器的广泛使用要推迟到数百年后的汉时。受铁器的拖累,煤的使用历史也被随之推迟。

  事实上,列国互相征伐的大争之世,不仅有竞相争鸣的百家思潮,各种各样立足于农战的技术革新也是日新月异。

  激烈的竞争逼迫着各国进行技术改进,一旦落后便难逃国家灭亡的命运。

  遗憾的是,这些凝聚着前人心血的技术成果并不能很好地发展下去,席卷天下的改朝换代战争中,工匠们那双灵巧的手中被迫塞进了各式各样的兵器,然后毫无价值地湮灭于他们本不该出现的战场之上。

  侥幸存活下来的,带着他们残缺不全的技术积累,又重新在新的时代生根、发芽、成长。

  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便是秦末著名的骊山刑徒军,这支临时组织起来军队屡破陈胜大军,直至巨鹿大战前几乎鲜有败绩。

  后人多以为其身份为刑徒,可是却没有注意到正是这群所谓的刑徒修建了数千年后都令人叹为观止的秦始皇陵。如此巧夺天工的建筑,真的是出自那些“刑徒”之手吗?

  来到这个时代并不久,仅在周地杨华所感受到的意外已然不少,没想到刚出家门两天,预料之外的事情竟是一个接一个,真不知道若是能走遍天下,会有多少巅覆性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本来他们今天的目的地是要过硖石关赶到魏国的陕地,根本不用进渑池,直接从一旁的官道便可离去,可韩国竟然早就在用煤炼铁的意外发现让杨华再不愿错过这座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城。

  毕竟是座城池,守卫不仅比之前那座哨卡多了一倍,而且还要盘查往来行人携带的物资。杨华和苌弘本来就轻装而行,再加上又是在普通人眼里颇具神秘色彩的星官,在交了一枚刀币的入城税后便得以放行。

  比起洛邑王城,渑池简直小得可怜,整座城池不过一里见方,只有东西两道城门,两条大街在城中央交汇,将城内分成了四个部分。

  整个城东的两大块都是冶铁作坊和工匠居所,浓烟处处,敲打之声更是汇成一股洪流;城西一块是仓库和官署,另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