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二章 女孩(上)_第二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这的确是他的宇宙和泛神论梦想的起源,也是他渴望遗忘、睡眠、狂喜和死亡的根本原因。一个人永远不会顺利取消他分出来的自我,但至少他希望将非我,en-soi[自在],固定下来,使自己变成一个固定不变的物。尤其是在受到别人注视时,他感到自己是一种存在物。

  必须用这一观点去解释儿童的行为:在肉体形式中,他发现自己是有限的、孤独的,被遗弃在一个陌生世界的荒漠中。他把自己的存在投入一个映像,努力以此补偿这种恶运,而这个映像的真实性与价值,则由别人来确定。看来,当他从镜子里认出自己的映像时(这段时间与断乳大体一致),便可能开始证实他的同一性:他的自我同这个映像完全一致,而且只有在被投射时才能形成。不论镜子实际上是否起了某种重要作用,可以肯定,孩子在接近6个月时,便开始模仿父母,并在他们的注视下,把自己看做客体。这时他已经是一个自主的主体,在向外部世界超越,但他只能以投射的形式遇到自己。

  当儿童进一步成长时,他以两种方式反对他最初受到的遗弃。他试图否认这种分离:他冲到母亲的怀里,寻找她那宜人的温暖,要求她给以抚爱。他还试图用别人的赞许,去进行自我确认。在他看来,大人如神仙一般,因为他们有力量赋予他存在。他感受到他们注视的魔力,这注视,使他一会儿变成小天使,一会儿又变成小怪物。他的这两种防卫方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相互补充和渗透。他的诱惑企图一旦成功,自我确认感便会通过亲吻和抚爱在肉体上得到证实:这完全是一种儿童在母亲怀抱里、在她慈爱目光下所体验到的单方面的被动幸福感。在三四岁以前,女孩子与男孩子的态度没有差别,他们都想永远保持断乳以前的那种幸福状态;他们都有诱惑和炫耀的行为发生:男孩子像他们的姐妹一样,也想讨大人们的喜欢,逗他们发笑,被他们夸奖。

  否认痛苦比超越痛苦更令人愉快,在整体的中心失去自我,比让别的有意识的自我弄得发呆来得更彻底:肉体结合比任凭别人注视所产生的异化更为深刻。诱惑和炫耀,同在母亲怀抱里的单纯放纵相比,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为不容易达到的阶段。大人注视所产生的魔力是变幻无常的。孩子假装自已被人看不见了,父母也来玩这个游戏,假装真的看不见他,边找边笑。但他们突然说:“行了,你让我们玩得够心烦了,其实你还是看得见的呀!”孩子说了一句机灵话,父母被逗笑了;可是当他再说这句话时,父母却耸耸肩膀。这个世界和卡夫卡的世界一样,变幻不定且难以预料,每走一步,都会摔跟头,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