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七章 结束与殿试_灵气复苏化身神话世界大佬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十分震惊的消息。

  让中了前十甲的考生去殿试。

  殿试,又被称为“御试”、“廷试”、“廷对”等。

  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明清时期的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进行区别、选拔官员等。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原本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但是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所以彭文才会说出了这个提前的制度。

  但是说是提前其实也不能这样说,因为毕竟今天是为了通告天下,从此大唐当为运朝,所以李世民也应该只开设这一次。

  话说这殿试的来历,还是载初元年,就是公元690年二月。

  当时的武则天即将称帝,于是便在神都紫微城洛城殿中,出题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当时的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殿前试人便从此开始了。

  另外那些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

  但是,虽然武则天开创了殿试这一环节,但其程序还是有点太过于简陋。

  直到宋朝才补全完整,正式建立成制。明、清时期就是沿用宋朝时期的。

  殿试的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明朝和清清朝将进士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北宋初年的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

  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最后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

  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

  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

  宋太祖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

  张榜后,朝野一片哗然,李仿被皇帝降职处罚,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这样就会出现多次省试合格的考生,到殿试的时候总是被淘汰的情况。

  但此后出现了一些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西夏的情况。

  因此,北宋朝廷也认为殿试实行淘汰确实不好。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

  殿试,宋仁宗亲自主持,宣布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

  这一年参加殿试的388名进士、388名诸科举人全部被录取。

  从此,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就成为定制。

  不过,由于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考生们对殿试还是非常重视的。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分别是: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