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颠覆魏玛共和国的“货币战争”_货币战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德国马克究竟是如何被摧毁的呢?一言以蔽之,摧毁一种货币最简单的办法就

  是发行过量的货币。这种过多的货币发行,可以通过几种方式进行:第一,中心银

  行自己发行过量的货币;第二,私人银行创造过度的信用和货币;第三,市场中的

  货币投机商通过大规模的“***做空”,在摧毁一国货币价值的同时,其效果等同于

  货币投机商在大量发行货币。实际上,1922年5月,当德意志帝国银行落进国际银

  行家手中之后,三种形式的货币过度发行同时出现了。

  从第一种情况来看,德意志帝国银行大规模印钞是事实,但并不是为了政府免

  除外债和解决财政困难。

  再看第二种情况,私人银行的货币供给对超级通胀的影响。从时间上看:

  1921年11月,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为330:1;

  1922年1—5月,马克兑美元稳定在320:1:

  1922年5月26日,德意志帝国银行私有化;

  1922年12月,马克兑美元为9,000:l;

  1923年1月,鲁尔危机爆发,马克币值一泻千里,马克兑美元达到49,000:1;

  1923年7月,马克兑美元达到1,100,000:1;

  1923年11月,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为2,500,000,000,000:1;

  1923年12月,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为4,200,000,000,000:1;

  1923年,均匀每两天德国的物价就要翻一番。

  此时德国马克已经被彻底摧毁了。在马克被疯狂抛售的过程中,德国出现了超级通货膨胀。很多私人银行家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这些货币可能有黄金或者外汇作为支撑。私有化的德意志帝国银行开足马力印钞票,也赶不上私人银行所发行的货币总量。沙赫特作了一个估计,在当时德国货币流通总量中,有大约一半是私人银行家所发行的货币,而不是来自德意志帝国银行的官方货币。所以,私人银行的超量货币印刷几乎占据超级通胀的近一半源头。

  第三种情况最不明显但却最为致命,有人系统性地、大规模地做空德国马克,从而导致了马克剧烈贬值,它的效果等同于大量印刷货币。

  做空一个国家的货币基本运作机制大概可以分成几个阶段,首先该货币存在着明显的内生性题目。德国当时的情况完全符合这个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需要使用外币来进行赔偿,显然面临着巨大的外债压力,德国马克本身的确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这与亚洲金融风暴时的亚洲四小龙情况类似,就是外债负担过重,而他们必须获得美元才能偿还外债。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个题目可以由经济体自动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