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4章 不是在削藩,这是在灭族_大明小公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问题。

  因此,朱元璋采取了不同税赋的方法,对江南地区实施高赋税,对北方地区百姓少收税,一来能够保持国家税赋数量,二来可以平衡南北差距。他本人农民出身,非常了解农民的心理,百姓一旦吃不饱肚子,那么就会起来反抗大明。这其中的考量,岂是私愤所能涵盖。

  朱元璋懂,但朱允炆不懂,朱允炆从小锦衣玉食,读得还是圣贤之书,听了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话后,认为当明君就要轻徭薄赋,于是大笔一挥,下诏对江浙地主进行减赋。

  先不说朱允炆做决策是否失误,黄子澄和方孝孺两人,都是朱允炆登基之后火线提拔的人,从一名不文火速成为宰辅重臣。这两人一个是教书先生,一个人翰林修撰,从未接触过具体政务,根本不了解基层,更不懂朝廷的税赋用途,就提出了削减赋税的建议,原因无他,因为黄子澄和方孝孺的家乡都在江南,背后有无数的势力在拱火撺掇他们。

  干什么事,不怕内行竞争,就怕外行领导内行,更可怕的是外行指导内行。

  朱允炆削减税赋之后,赢得了江浙百姓的一片叫好,至于其他地方骂娘,山高皇帝远的,再加上文臣们刻意屏蔽这些信息,让朱允炆有了一种圣君的错误认知。

  但朱棣起兵之后,减赋税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打仗需要钱粮,而且是深不见底的钱粮。

  大军一动就是几十万人,除去正规的军队,还要配几十万民夫、骡车、马车运输军粮、器械等物资。近百万人马,天天人吃马嚼,一天就要近千万斤粮草。

  江南之地的赋税降下来之后,朝廷收入锐减,朱允炆还下令将收税的机构一并裁撤,以至于跟朱棣打仗时,朝廷财政越来越紧张,入不敷出。

  朱元璋辛辛苦苦积攒了三十年的财力,在几年间被朱允炆败了干干净净。一手王炸带四个二的春天牌,愣是被朱允炆打得稀巴烂,败给了以一隅之地对抗全国之力的朱棣。

  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朱允炆这是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

  “腐儒误国……”听了李景隆的解释,李云睿又重复了一遍对方孝孺等人的评价。

  “他们可不是腐儒,他们为自己争取到了无尽的利益。”李景隆端起茶杯,一脸不屑地说道。

  “也是,江南地区的税赋,这些人世世代代收益……”李云睿点了点头说道。

  “这点利益与宽省刑狱相比,不值一提!”李景隆喝了一口茶,将杯子放到桌上,淡淡的说道。

  “宽省刑狱?”李云睿不明白啥意思。

  太祖朱元璋执政期间,使用严刑峻法、重典治吏,政治气氛非常恐怖,剥皮萱草、点天灯这类刑法,让文官们活得战战兢兢。贪污腐败、贪赃枉法之举,不敢越雷池一步。

  但当官的尿性,大家都清楚,千里做官只为财,有这种心理的人,至少占九成以上,坐在位子上捞不到钱,让文官集团非常不爽,但太祖凶名赫赫,让他们心有余悸。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