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23章 涨点俸禄真不容易_奋斗在洪武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郁新那套折价的办法,几乎没什么区别,甚至还要更加粗糙,郁新还区分了稻谷、粟米、芝麻一类的,柳淳却没有这么做,而是笼统分为粮食、糖料、油料、布匹。

  这样做不会造成更大的收税困难吗?

  你姓柳的又能比郁新厉害到哪里?

  试问锦衣卫就能按规矩办事,比原来户部的文官还清廉吗?

  笑话一样,不管是内阁,还是六部,全都嗤之以鼻。

  可是当他们再看到下面的一半,顿时傻眼了。

  这次是彻彻底底傻眼了。

  柳淳用的估价办法,根本不是用来征税的。而是作为投放货币的凭证。

  咱不妨举个例子。

  就拿长沙府来说,去岁提供税赋20万石,今年长沙府的银行就会得到20万贯钱。这20万贯钱,是给地方仓库,用来收购粮食的,而朝廷征税,则是征收货币。

  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将产出卖给仓库,换取货币,然后交给地方衙门。

  直接征税就直接征税,弄这么一套复杂的东西干什么啊?姓柳的是不是脱裤子放屁啊?

  那些脑筋不太清醒的翰林官,还有一部分言官,都是这个看法。

  可内阁诸公。包括六部的循吏,都迅速看懂了柳淳的高明之处,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这套办法可以说将原来户部的弊端全都给解决了不说,还顺带着推行了一条鞭法,实现了货币下乡。

  越想,越让人拍案叫绝,五体投地。

  不妨先从一条鞭法分析……很多史学家都把一条鞭法当成了良法,可他们忽略了两个致命伤。

  在货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逼着老百姓缴纳银子,势必会出现谷贱伤农的问题。

  老百姓为了得到货币,就不得不贱价卖粮,再加上火耗的问题,造成对百姓的两次盘剥。

  其次,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光是收取货币,却不一定能顺利换成物资。市面上的东西就那么多,朝廷卖的多了,老百姓自然就少了,而且还会出现物价飞涨的局面。

  这一点在明末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关外开支增加,就要征用物资,结果北方物价飞涨,粮食甚至超过了二两一石,老百姓破产加剧,由外患发展成了内忧,最终无法收拾。

  柳淳在一条鞭法之外,配属了一个官方收购粮食的体系。

  由于这套体系是由官方负责,因此就有最低价格保障。

  老百姓觉得商人开价合算,就卖给商人。商人开价不合适,就交给官府托底儿,这样一来,能最大限度避免谷贱伤农。

  老百姓拿到卖粮的钱,就能去朝廷纳税,也就解决了货币不足的问题。

  朝廷统一征收货币,方便简单,能防止原来征税的弊端。

  另外呢,由于各地官仓的存在,朝廷需要物资的时候,并不需要从市场上购买,而是可以通过官仓系统,进行调节。

  这样一来,既

  请收藏:https://m.jianshi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